特殊不僅體現在規格高——廣州市委書記郭永航、市長孫志洋等主要領導共同出席;范圍廣——16家餐飲企業代表參會提出意見建議,且針對某個行業單獨召開此類企業家座談會,也頗為罕見。
廣州人飲食經濟超前,愛在“吃”上消費,也因此,廣州餐飲消費額一度居于國內大城市之首,早在2015年零售額就突破了千億元大關,是當之無愧的餐飲業第一城。
不斷出現,業內也不乏“提振北上餐飲業”的呼聲。
從數據上看,到今年上半年,上海、北京餐飲收入分別出現了2.6%和3.6%的下滑,深圳則僅有1.7%的增速,同期,上海、深圳社消零增速分別為1.7%和3.5%,北京更是下滑3.8%。
相比之下,廣州餐飲業增勢更快一步實現U型反轉,到今年上半年,住宿餐飲業零售額實現3.1%的增速,領先一線城市,呈現出更強的韌性。
活躍的市場主體是廣州餐飲業顯現出增長后勁的重要因素,廣州市商務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廣州每萬人擁有餐廳約134家,網點密度居全國之首。
從新設企業數量來看,天眼查查詢數據顯示,過去半年內,廣州新設餐飲企業數量為24155家,同樣高于北上兩市。從商業體的新晉業態來看,世邦魏理仕此前發布報告顯示,在今年上半年廣州優質零售物業新租成交的店鋪中,特色餐飲繼續居于細分業態第一位,占比近18%。
一面邁向“重回千億”的新關口,一面要進一步放大對消費的促進作用,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廣州推動餐飲業,都理應再加一把勁。
縱觀全國各地,餐飲正被給予新一輪重視。作為“餐飲第一城”的上海,從去年開始連續兩年出臺促進餐飲業發展相關政策,為餐飲業紓困。而在更早前發布的中,更明確提出將“打造國際美食之都”。
更具代表性的是浙江。今年“五一”節假日前夕,浙江連續第三年舉行“味美浙江”美食盛會,地點正是被外界冠以“美食荒漠”稱號的杭州。浙江省省長劉捷在現場考察時提出,浙江每座城市都有獨特的代表性美食,要充分發掘浙江各地美食、傳承特色飲食文化,進一步打響浙江菜品牌。
一個原因是,在文旅消費的熱潮下,美食已成為帶動流量的入口。回顧過去幾年,美食陸續點亮了淄博、天水等多座小城,而再往前,被流量選中的“網紅城市”無不擁有獨具特色的“美食牌”。
而2年前發問“為何經濟大省如此在意吃”,還提及餐飲的社交屬性對于線下消費的乘數效應,“想好好約人吃頓飯,那么勢必要出門,只要出了門,就可能產生其他消費”。
廣州餐飲本就自帶“流量”光環。有分析指出,廣州餐飲具備“平”“靚”“正”的傳統特色,菜品經濟實惠、價格親民,以粵菜為例,廣州近90%的正餐門店人均消費在150元以下,切中當下食客的需求。數據顯示,廣州餐飲消費占游客文旅消費支出比重超過20%。
即便廣東已有順德、潮州兩個世界美食之都,在去年發布的中,廣州仍提出“共建世界美食之都”發展行動。
而面對當下餐飲業“逆風”,廣州更應伸出援手。
在此次舉行的座談會上,多家餐飲企業提到目前餐飲行業面臨的巨大壓力。有企業提及,希望政府強化各項惠企政策,提供專項信用貸款和低息、貼息貸款。
對此,在今年出臺的中提出,將加大對餐飲住宿等服務消費重點領域信貸支持力度。數據顯示,去年以來,廣州為企業兌現獎勵資金超1億元,發放政府餐飲消費券1億元。
更多新問題尚有待解決。
多喝湯董事張昱星指出,在過去幾個月的外賣大戰中,外賣的服務費和傭金占比越來越高,商家陷入“不參與就沒流量,參與了又沒利潤”的兩難選擇。
滋粥樓負責人則提到9月1日施行的一項新規。根據最高法的新解釋,明確“放棄社保協議”無效,勞動者可據此解除合同獲經濟補償。對此,餐飲行業被認為將受到直接影響。
眼下,餐飲企業正在迎來新變局。
從2022年開始,餐飲企業掀起赴港新一輪“上市潮”。當時,有業內人士分析,由于競爭加劇、消費疲軟,餐飲企業上市契機變差,但主動性等方面更強,面對各類挑戰,他們紛紛尋求上市以提高企業的安全性。
廣州餐飲企業也位列其中。今年4月,中式面館連鎖品牌遇見小面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邁出沖擊“中式面館第一股”的關鍵一步。令不少人意外的是,這家“主打”重慶小面的企業,竟誕生于廣州。
雖被視為廣府菜大本營之一,但廣州從不乏來自各地的美食。它們借助廣州的國際化市場環境和集聚于此的各類要素,成長為知名企業。除遇見小面外,酸菜魚品牌太二酸菜魚、重慶火鍋品牌慫重慶火鍋廠,湘菜品牌以飯湘許、佬麻雀、湘辣辣、湘頌等均創立于廣州。
“千年商都”的歷史和優勢,使廣州得以成為餐飲企業發展的土壤。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的遇見小面董事長宋奇曾坦言,“廣州非常好的營商環境和包容度,讓遇見小面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而在餐飲“先行者”的帶動下,廣州此種功能還有進一步放大的可能。美團數據顯示,2018—2020年國內餐飲連鎖化率分別為12.8%、13.3%和15%,雖然行業連鎖化率在逐年提升,但相比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此前,網絡上不乏有關“為何粵菜走不出廣東”的討論。有分析稱,和動輒一年開店數百家的川湘菜系品牌不同,粵菜品牌出省大多抱著試水心態,擴張的速度并不算快,且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大本營依然在廣東地區。
對此,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是,粵菜對食材品質和廚師手藝要求都很高,大部分廣州的粵菜餐廳有著廣東地區務實的特點,更愿意固守一方水土,也更能保有粵菜為食客稱道的“鑊氣”和煙火氣。
但粵菜的發展從不缺改變。美食作家林衛輝曾記錄下港式粵菜對傳統粵菜的“反哺”,“廣東餐飲業借改革開放的先機,向港澳粵菜學習,讓‘生猛海鮮’‘大排檔’‘鑊氣’成為粵菜的代名詞,‘食在廣州’不僅迎來全面的復興,而且更進一步影響了全國的餐飲業。”
新的變化正在發生。紅餐大數據顯示,從正餐維度看,2024年全國粵菜門店數為超12萬家,截至今年2月,逆勢增長至超13萬家,在中式正餐中門店數占比進一步提升。在社交媒體上,粵菜一改“低調”形象,聲勢火熱,“粵菜”連帶“啫啫煲”“煲仔飯”等詞條動輒擁有數以億計播放量。
既要走出去,又要守住煙火氣,對于廣州餐飲業而言,這也將是一道關乎如何平衡與取舍的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