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英偉達的“非完美”財報,被華爾街的“完美主義”審視時,會發生什么?
美東時間周三盤后,“全球市值第一股”英偉達交出一份漂亮的業績答卷,一個僅有2億美元的微小“瑕疵”,卻瞬間刺破了市場極度敏感的神經。其股價在盤后一度跌超5%,并在接下來的兩個交易日市值共計蒸發逾1800億美元。
究其原因,是英偉達在2026財年第二季度錄得的411億美元數據中心業務收入,略低于市場預期的413億美元。華爾街之所以對英偉達的業績如此苛刻,根源在于其高達4.3萬億美元的龐大市值,已深刻地與整個美股市場乃至美國經濟的“新引擎”——AI數據中心建設——深度綁定。任何一絲偏離預期的信號,都可能被無限放大,并引發劇烈的連鎖反應。
被“完美預期”綁架的巨頭:市場為何對2億美元如此敏感?
注:非GAAP為非強制信披事項,屬于管理層自愿,是對財務報表的補充。
用任何客觀標準來衡量,英偉達的這份財報都堪稱亮眼。季度營收達467.43億美元,同比增長56%,略高于市場預期的462.3億美元;核心引擎數據中心業務收入再創新高,達411億美元,同比增長56%;調整后每股收益為1.05美元,同比增長54%,同樣高于預期。
然而,這組數據依然無法滿足華爾街的“完美主義”。貝爾德投資策略分析師羅斯·梅菲爾德對此直言,一位自2023年起持有英偉達股票的投資者Harry向盡管股價震蕩,但分析師仍然看好英偉達。投行WedBush分析師丹·艾夫斯在發給美股的“英偉達依賴癥”:一家公司牽動整個市場
有美國媒體指出,英偉達持續盈利的能力,對整個股市的重要性,甚至超過美聯儲是否在下次會議中降息。這正是華爾街為何對其業績要求如此之高的深層原因——整個美股的走勢,越來越多地要看英偉達的“臉色”。
這種史無前例的集中度,對整個美股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由于指數基金和ETF等被動型基金管理著大量財富,它們“被動地”根據市值權重持續買入英偉達。晨星數據顯示,目前,提供英偉達杠桿敞口的ETF數量,已與追蹤總市值高達52萬億美元的標普500指數的ETF數量持平。其中,規模較大的GraniteShares兩倍做多英偉達日度ETF自2022年12月推出以來,資產規模已累積至45.6億美元。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托爾斯滕·斯洛克表示,摩根大通的數據則顯示,散戶投資者目前約占美國股票交易量的18%,幾乎是十年前的兩倍。這些資金中的大部分,都通過指數基金流入了股市,其中最受歡迎的便是追蹤標普500指數的基金。斯洛克認為,購買標普500指數基金,通常會給人一種購買了500只不同股票、從而實現了分散投資的印象。但現實是,標普500指數不斷增長的高集中度,已經成為了一個主要的問題。
隨著英偉達市值的不斷刷新紀錄,一些華爾街的投資者不禁將其與互聯網泡沫前期的思科公司相提并論。然而,從盈利能力來看,英偉達的表現遠超當年的思科。數據顯示,思科在1996年至2000年間的五年平均凈利潤率約為17.2%,而截至2025年1月,英偉達的五年平均凈利潤率則高達40.34%。
英偉達CEO黃仁勛
美國經濟的“新引擎”:AI支出超越消費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隨著股指的權重越來越向英偉達等AI企業集中,美國經濟的驅動力也正在發生一個歷史性的變化:由AI數據中心建設引發的“燒錢”狂潮,正在取代傳統的居民消費,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
文藝復興宏觀研究公司分析師的估算顯示,由此可見,美國經濟已與英偉達深度綁定。因為,大部分的AI相關支出都流向英偉達。英偉達首席財務官科萊特・克雷斯8月28日表示,在最新財季,Alphabet、微軟、Meta和亞馬遜也已宣布,今年將合計投入4000億美元用于資本支出,其中大部分用于AI基礎設施建設。晨星高級股票分析師Brian Colello在接受盡管與互聯網泡沫時期相比,英偉達擁有更為堅實的盈利基礎和更強大的客戶群體,但這種高度集中的收入結構本身,就構成了市場最大的風險。當一家公司的命運與整個市場的脈搏、甚至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時,任何投資者都無法忽視其在高處所面臨的寒風。英偉達的增長仍在繼續,但它身上的“完美主義”枷鎖,也正變得越來越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