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賬戶數超過一億戶。全年新開股票賬戶約3829.37萬戶,較上年增加約3517.71萬戶,同比上升約1128.70%。
2007年全年,我國證券市場籌資達7728億元。期貨市場全年成交量7.28億手,成交金額41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2007年的A股上漲處于中國快速工業化、投資與出口拉動經濟高速增長背景下,并與全球大景氣周期共振,商品牛市是主線,這也是股市牛市主線。
彼時,中國在加入WTO后加速融入了全球一體化進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外資進入助力了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也推進了資本市場的發展,從估值和盈利層面對于市場均起到正向支持作用。
國內經濟持續高增長則帶動上市公司盈利加速。2005~2007年中國經濟整體處于持續上行期,GDP增速在這三年保持雙位數增長。從經濟貢獻率來看,出口、消費、投資三駕馬車對于經濟的正面貢獻均十分明顯,尤其是出口對經濟連續三年貢獻率在2%以上,主要得益于世界經濟在2003年下半年開始進入了加快復蘇階段。受益于宏觀經濟背景,A股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在2006年之后加速上行。基本面的提升對指數有明顯的正貢獻。
天縱期才研究院發布的認為,2007年大盤走上6124點的原因大體有三個:人民幣升值,“股改”,資金推動。
一方面,中國在2005年7月正式開啟匯率體制改革,人民幣在匯改初期呈現升值趨勢,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從2005年的8.27降至2007年的7.3。受當時的單日幅度限制,人民幣匯率無法迅速出清,由此帶來了較為持續的熱錢流入壓力,并成為國內流動性充裕的原因之一。與此同時,大規模的出口也在促使中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被動提升了國內貨幣供給。
另一方面,資本市場改革是股市上漲必要的助推劑。在2001至2004年資本市場低迷的背景下,2004年,國務院下發,將發展資本市場提升到國家戰略任務的高度,提出了九個方面的綱領性意見,史稱“國九條”。“國九條”中的股權分置改革,也被市場普遍認為是后市帶動市場風險偏好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
這輪改革后,非流通股獲得在股市出售的權利,公司管理者的股權終于跟股價掛鉤;讓利方案為中小投資者帶來了“普惠”效果。因此,2006年、2007年的牛市也被投資者稱為改革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