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迅科技、復旦微電。
統計結果顯示,公司之間的碳排放水平差異較大,排放量最多的公司為中國電信,共計排放143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最少的公司為中科星圖,僅排放707.85噸二氧化碳。
“組織范圍涵蓋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順義辦公區。”中科星圖在2024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中稱。
施懿宸認為,這一現象本質上反映了當前非強制披露環境下ESG報告存在的系統性問題。由于碳排放披露屬于企業自愿行為,不同企業會選擇不同的核算邊界——披露較少的企業可能僅計算了部分工廠或主要運營點的直接排放,而披露量大的企業很可能采用了更全面的組織范疇,涵蓋了所有子公司、生產基地甚至部分供應鏈環節。
此外,準確測算衛星制造及發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需要完整、高質量的數據支撐,而目前行業缺乏統一標準,導致企業各自采用不同的數據收集和處理方法。
“外購電力的排放因子相對統一,但衛星行業特有的活動缺乏權威的排放因子數據庫,不同企業采用不同的測算參數直接導致結果產生數量級差異。”施懿宸補充說。
數據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謝安向
創新研發、產品質量等被列為重要議題
從市值TOP10公司統計結果來看,有7家公司在ESG相關報告中直接披露了研發投入金額,其余公司則是以占營業收入比例的方式間接披露研發費用。
此外,有部分公司公布了研發人員數量和占比,如中國衛通研發人員為117人,占比19.6%;中國衛星為1217人,占比38.52%;光迅科技為1218人,占比28%;海格通信為2763人,占比33.36%。
航天電子實質性議題矩陣 在產品質量把控方面,不少公司提出了具體措施。比如,中國衛通在報告中表示,公司建立7×24小時服務熱線及智能客服系統實時監測重點用戶業務,并將客戶投訴次數納入銷售人員季度KPI考核強化服務管理。
中國衛星要求子公司建立有效的質量檢驗體系,嚴格控制產品質量。比如天津恒電建立貫穿上下的質量管控人員體系,采用“自檢+專檢”相結合的方式。
中科星圖則指定質量部為產品質量管理的歸口部門,建立質量信息網絡體系,對改進措施實施情況進行跟蹤與效果驗證,確保不合格品管理形成閉環控制機制。
中國衛星實質性議題矩陣
專家建議:應強化具有行業獨特性的議題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衛星通信有別于一般制造行業,適用場景較為特殊:其生產制造端不僅關乎地球生態,還可能在使用過程中對太空環境產生一定負面作用。
謝安認為,衛星通信行業的ESG披露需要突出其獨特性。除了常見的創新研發、產品質量與隱私保護議題外,太空環境保護也是重點,包括衛星退役計劃、碎片治理等。同時,地面設施的能耗和碳排放也應被關注,推動綠色能源和低碳技術的應用。
“上游供應鏈同樣重要,衛星制造涉及稀土、特種金屬等關鍵原材料,其合規采購與可持續利用需要被披露。”謝安說,“除此之外,衛星通信在應急救援、偏遠地區教育和醫療等方面的社會價值,也應在ESG報告中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在ESG相關報告中,少數公司提到有關空間碎片等內容。如中科星圖在產品介紹中,提及空間碎片的碰撞預警計算等。
施懿宸持與謝安相同的觀點,在他看來,發射活動對外太空及地球大氣環境存在多重影響。一方面,航天發射過程中產生的氣體排放和燃料成分可能破壞大氣層。另一方面,除了殘留碎片造成的空間污染問題之外,衛星發射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同樣需要重點關注。此外,在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框架下,還需審視衛星的應用用途及其影響。